<pre id="coamw"></pre>
  • <abbr id="coamw"></abbr>
    <abbr id="coamw"></abbr>
    <dl id="coamw"></dl>
    <rt id="coamw"><acronym id="coamw"></acronym></rt>
    2022-05-30 09:32:17 來源:涂料采購網|0

    火爆!暴增17倍!立邦、阿克蘇、展辰“急眼了”!

    近日,越南地區2022年第一季度進出口數據出爐,火爆態勢前所未有。越南貨物進出口總額1763.5億美元,同比增長14.37%。其中出口約885.8億美元,同比增長12.9%;貨物進口約877.7億美元,同比增長15.9%。同期,深圳市貨物貿易進出口7404.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8%。其中,出口4076. 6億元,下降2.6%;進口3328.2億元,下降3.1%。對于越南出口額超過我國制造業珠三角重地——深圳,眾多網友紛紛表示驚訝。

    疫情之下,海外訂單紛紛流入越南,帶來了越南外貿行業的火爆,在華外資企業、內資企業、國外跨國公司,尤其是紡織、服裝及電子、家電行業外資企業不斷把生產線從中國遷往越南,有人甚至笑稱:“上海躺倒,越南吃飽”。


    外貿總額增長17倍,立邦、阿克蘇、展辰多家企業進駐

    在外貿總額方面,2002年越南外貿總額僅僅為360億美元,2021年即達到6680億美元,20年間增長了17倍,貿易規模達到全球第20位。今年一季度越南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4.3%,2022年全年貿易總額有望達到8000億美元,多家工廠年度訂單都已排滿。

    目前,越南已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美國第二大服裝和鞋類供應商,零部件、電子產品、電腦及零部件的出口金額和數量也都有所擴大,出口額超過273億美元,相當于其2021年半年的銷售額,這個數據無疑令人震驚。

    從一窮二白到制造業大國,越南經濟快速增長的訣竅是利用外資。2021年共有106個國家和地區在越南投資,其中新加坡投資107億美元,排名第一,韓國、日本投資分別排名第二、第三。

    INTEL、微軟、LG等其他電子巨頭也都布局越南,蘋果公司將部分亞洲研發中心布局越南。立訊精密、溫斯頓、和碩、歌爾等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制造商疫情后到越南布局,準備將越南打造成重要生產基地。TCL近年在越南新建工廠,擴大彩電產能。京東方也在越南投建產線;萊克去年向越南增資。

    近期流入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加工制造業占68%,房地產高居第二,占18.7%。據統計,越南房地產在2021年第四季度增長了104%。李嘉誠嗅到了越南房地產市場的巨大商機,今年4月,長實集團敲定在胡志明市投資,將在住宅、辦公、商業等領域注入大量資金。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我們買到的電腦、手機以及多種產品中,“made in China”的零件正在日益減少,而印有“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標識卻越來越多。在許多外資企業的眼中,能夠有效節省成本的越南市場自然成為了一個“香餑餑”。

    越來越多的外企開始投資越南,甚至是將已經建設好的生產線轉移至越南。涂料行業也不例外。佐敦對越南的1億美元投資,阿克蘇諾貝爾在越南設置4個生產基地,為零售商和項目客戶提供服務。立邦涂料在河內、鄰近的永福省和南部的同奈省建造并投入運營了三個工廠,專門生產裝飾和工業涂料。展辰新材、漢森邦德、立邦長潤發等國內涂料企業早已在越南地區進行部署,并發展良好。

    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越南GDP年均增長率超過7%,僅次于中國,居世界第二,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最穩定的新興國家之一。今年一季度越南GDP增速5.03%,預計2022年越南GDP增速將達6.5%。目前越南已經朝著世界制造業大國的方向前進,且有望超越亞洲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


    13國加盟印太經濟框架,外交部嚴厲表態

    越南亮眼的外貿數據,以及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龍頭遷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地區,都讓國內的各行各業感到心頭一緊,不由得擔心起自己所處的產業供應鏈的供需情況,對于可能出現的供應鏈斷裂或者原料供不應求危機表示焦慮。但對于產業鏈的供給而言,更可怕的事情已經出現了。

    美國總統拜登23日在日本東京迎來他此次亞洲行的重頭戲——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多家媒體在報道時認為該框架“劍指中國”的意味很濃或特別提及該框架成員國中“沒有中國”。

    IPEF共有13個初始成員國,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文萊、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13個成員國GDP占全球40%。聲明重點闡述了IPEF側重的四個關鍵支柱:互聯互通的經濟(貿易)、有韌性的經濟(供應鏈)、清潔的經濟(清潔能源)和公平的經濟(反腐敗)。

    針對美國啟動IPEF,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認為,無論什么名目的區域合作框架,都應該推進自由貿易,不應該搞變相保護主義;應該有助于世界經濟復蘇,不應該破壞產業鏈穩定;人為制造經濟脫鉤、技術封鎖、產業斷鏈,加劇供應鏈危機,只會給世界帶來嚴重后果,美國也不能例外。其還表示,企圖把亞太陣營化、北約化、冷戰化的各種陰謀都不可能得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白宮23日發表的聲明中未提及中國,但多家西方媒體在報道此事時分析認為該框架針對中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表示,IPEF為亞洲國家在上述重要事項上提供了“一個中國之外的替代選項”。

    IPEF絕非傳統意義上的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框架理念,IPEF出臺的目的十分明確,即建立一種機制來填補因特朗普政府退出TPP所造成的印太區域“真空”。“印太經濟框架”實質就是“印太戰略”在經濟領域的延伸,“四邊機制”則是推進“印太戰略”的支柱性地區機制。

    北約成員國再添新成員,軍事聯盟轉化為經濟聯盟

    業內人士表示,這其實意味著美國印太軍事戰略的情況——相對于以前,更加發展變化和拓展。不僅如此,美國印太盟國開始和北約掛鉤搭接,北約也將分兵印太。

    據韓國國家情報院表示,韓國作為正式會員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CCDCOE),并由此成為首個加入該機構的亞洲國家。韓國加入該機構后,北約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正式會員國增至32個,包括27個北約成員國以及瑞典、瑞士、芬蘭、奧地利、韓國等5個非北約成員國。

    隨著俄烏爭端的不斷演進,作為“中立國”的芬蘭和瑞典,正在醞釀加入北約的相關事宜。當地時間5月14至15日,北約非正式外長會在德國柏林舉行,芬蘭和瑞典兩國申請加入北約事項是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中)、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左)、芬蘭外長佩卡·哈維斯托在北約非正式外長會期間合影。

    業內人士表示,北約性質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從一個和中國沒有關系的美歐之間的軍事戰略同盟,將演變成一個帶有經濟屬性的和中國具有對抗性質的戰略同盟。也就是說,我們對于北約的關注不能只停留在軍事領域,更多關注點要放在軍事戰略之外的經濟戰略,甚至是經濟安全戰略。另外,俄烏沖突的升級也將使得小北約變成“大北約”,經濟屬性更強。

    另外這也會對多個行業供應鏈韌性造成影響,“框架”還明確點到芯片、醫療、關鍵礦物、大容量電池等高科技產業領域。在美國看來,不僅不能讓中國有中低端產業優勢,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端產業鏈上亦然。


    出口行業或受重挫,化工出口行業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越南飛速發展、印太經濟框架排他行為,以及北約不斷豐滿羽翼,在“抱團”提升競爭力但同時,對于我國的出口外貿也帶來了危機和阻礙。

    從出口結構上看,中國主要出口產品為工業制成品,占比高達94%。出口分項來看,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零部件出口額占比達到26.88%,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出口額占比達到16.71%,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額占比達到10.44%,賤金屬及其制品出口額占比達到7.32%。其他比例較大的包括雜項制品、化工品、塑料及其制品、車輛及運輸設備、光學與醫療儀器、鞋帽傘等。而在動植物食品、煙酒飲料等生活食物類的出口占比較小,約為3.1%。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中國主要貿易對象分別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韓國、印度、英國、巴西等國家和經濟體。中國前十大類出口商品占出口總量的75%,前十大類出口商品50%以上均流向了當前疫情較重的國家和經濟體,其中家具、寢具等(73.47%),玩具、游戲品、運動器材等(77.88%),有機化學(68.86%),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60.65%)流向當前疫情嚴重國家占比超過60%。這表明,中國主要出口商品需求受疫情影響的負面沖擊將很大。

    對疫情擴散重點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

    宏觀數據也同步說明了這一論點,中國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4月當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1%,增速比3月大幅回落5.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9%,增速遠低于3月的12.9%;進口下降2%,降幅比3月擴大0.3個百分點。

    而在化工領域,近10年來,我國化工分類產品的出口金額持續增長,年均增速接近10%。從規模看,有機化學品以及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兩個分類的出口金額規模最大。出口占比超過30%的產品主要包括橡膠助劑、鈦白粉、聚氨酯、染料、磷化工、肥料等產品。尤其是促進劑、防老劑、硫酸銨、磷酸二銨、聚合MDI等產品出口占比較高,達到50%以上。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的出口貿易面臨了幾大危機。一方面是疫情帶來的封控影響仍在持續,原料成本持續飆高、生產線開開停停、產品交付延遲,海運一箱難求,物流運輸方面的匹配性復工也遲遲未達到預期;另外,近期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越南、土耳其、印度等國家,歐美等海外客戶在以上國家尋找可替代性的供應商,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再加上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升級,海外政治方面的因素對于跨國外貿的進出口也將帶來一定的影響和限制。也就是說,目前化工、制造等多個出口行業正在面臨危機,而隨著各種政策落地,他們面對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coat2014;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18911461190,QQ:251008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