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amw"></pre>
  • <abbr id="coamw"></abbr>
    <abbr id="coamw"></abbr>
    <dl id="coamw"></dl>
    <rt id="coamw"><acronym id="coamw"></acronym></rt>
    2023-06-13 08:58:14 來源:涂料采購網|0

    制裁!化工巨頭被限制!

      近日,又一化工巨頭深陷危機。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禁止從中國打印機制造商納思達和新疆中泰化學進口產品,該禁令將從6月12日起開始實施。美國將上述兩家中企被列入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的實體名單中,這些企業及其子公司生產的商品將被限制進入美國。

      中泰化學發布隨后發布了《關于被美國國土安全部納入實體清單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稱公司主營產品聚氯乙烯樹脂(PVC)、離子膜燒堿、粘膠纖維和粘膠紗,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559.11億元,其中國內收入占比93.37%,出口收入占比6.63%。

    化工巨頭被制裁,幾百家企業痛失“大客戶”

      作為全國大型氯堿化工企業之一,中泰化學主營聚氯乙烯樹脂(PVC)、離子膜燒堿、納米PVC、鹽酸等氯堿化工產品,并從事相關的物資流通和進出口業務。企業生產的化工產品,除供應新疆市場外,還遠銷內地省區并出口到中亞五國、越南、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而美國是全球PVC第一大出口國家。

      盡管中泰化學表示九成營收都來自國內,此次被列入實體名單不會對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但其被列入“黑名單”在化工行業仍引發熱議,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涂料采購網注意到,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以威脅國家安全等理由實施“實體名單”制度。自1997年6月,美國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列入實體名單之后,至今已經有超過300個中國實體進入這份名單,如今這份名單已經長達幾百頁。

      被“拉黑”的幾百家企業無疑受到了多重壓制,想要向美國出口產品要經過許可或特殊規定,意味著阻擋了部分出口的途徑,也損失了一個“大客戶”,那么美國在全球的地位究竟如何呢?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4月,美國對中國出口138億美元,從中國進口380億美元,最終和中國外貿總額518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242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再次成為美國最大貿易逆差國。今年前5個月,中國累計對美國出口1.38萬億元,下降8.5%;自美國進口5082.9億元,增長3.9%;中國實現貿易順差2.47萬億元,同比增長38%,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對前4大外貿伙伴(東盟、歐盟、美國和日本)都實現了貿易順差。

      這種對于大客戶流失的擔憂,也讓整個化工行業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焦灼難耐。這種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2023年5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4.6%,為2016年2月以來最大降幅。環比下降0.9%,降幅已連續2個月擴大。截至5月,我國PPI同比已連續8個月負增長。

      而對于化工市場來說,危機顯然更加嚴峻一些。受海外銀行業風險發酵、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傳導,國際原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端價格持續下滑有所回落,石化產業鏈PPI也受到連累,5月石油開采(-2.1%)、石油加工(-3.3%)、化學原料制品(-2.0%)等石化產業鏈PPI環比下跌,化工企業盈利情況不容樂觀。

    過剩嚴重!化工行業進入通縮時代?

      PPI數據的持續下滑,主因是下游價格跌幅超出上游大宗傳導幅度,背后是我國工業品價格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反映了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不足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化工行業更是如此,乙烯、丙烯、PVC、PTA、PP等多個細分領域已經出現了過剩的苗頭,必須警惕風險出現。

      嚴重過剩的化工市場正在摧毀產業鏈發展,上下游效益兩極分化并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油氣開采效益增幅明顯,但是化工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供需失衡加劇之下,不少化工企業為了謀利陷入價格戰怪圈。然而薄利卻沒有帶來多銷,國內下游市場恢復仍較緩慢,與此同時,近期上海港、寧波港、鹽田港等港口爆出的“空箱堆港”奇聞也揭露出,出口外貿行業正在寒冬中掙扎。

      根據海關發布的數據,按照人民幣計價,今年5月我國出口同比下降0.8%,按照美元計價,5月我國出口同比下降7.5%。全球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中,我國部分準備銷往海外的化工品受限于存儲時效和企業回本等問題,正在向內銷轉型。高產能、高產出,與下游需求疲軟的強烈對比背后,是化工企業的銷售屢屢受阻和頻頻降價,內外夾擊推動大宗工業品出現“類通縮”特征,壓力難以向下傳導。

    通縮的可怕性

      為何化工行業對于“通縮”如此忌憚,那么通縮會帶來什么影響?以美國為例,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剛剛破裂,大量的科技公司破產裁員,恐慌四處蔓延,經濟異常萎靡。911事件之后,全球的資本奪路而逃,2001年美國經濟遭遇重創,經濟增長率下跌至1.0%,通縮降臨。從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美股納斯達克損失了近80%的市值,微軟跌掉了市值的63%,蘋果則跌掉了81%,失業率一度高達6.0%,大量的中產白領失去了工作。

      日本也曾出現過通縮。1985-1989年,日本經濟經歷了泡沫經濟形成、發展、最后破滅的過程。由于當時日本的金融政策較為寬松,在政策的支持下,房企的數量越來越多,房價也是迅速飆升,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實業企業的數量越來越少,實體經濟逐漸“空心化”。

      面對虛假的繁榮,日本不得不主動戳破房地產泡沫,棄房價保匯率。此后日本的平均房價暴跌近70%,整個房地產市場集體“爆雷”,大量房產被銀行回收,大量人群資不抵債面臨失業,而后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也被稱為“失落的20年”。

      除了工業品價格下挫、樓市“爆雷”、經濟“空心化”之外,通縮帶來的還有人員失業和生育率下降。對于未來的不安以及不信任,導致日本的年輕一代喪失了與未來爭斗的勇氣。據日本官方發布的預測,預計在2053年,日本人口將跌破1億,到2065年,日本人口將降至8800萬,其中40%以上都是老年人。

      日本、美國的通縮史也給國內企業敲響了警鐘。如今,CPI、PPI數據嚴峻,主要原因在于投資陷入邊際效瓶頸,以及內需和外需的不足,家庭債務確實出現了攀升等。近期中美關系的僵化和緊張,也導致中國出口到歐洲和美國的貿易單量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通縮時代是否已經降臨?

      從歷史上看,中國出現了兩輪通縮或者“類通縮”:一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1997年-2002年),其間CPI、PPI負增長月份累計分別為39月、51月,最低值分別為-2.2%、-5.7%;二是2012年-2016年,其間PPI連續54個月為負,最低達-5.9%。如今的連續走低雖未超越前兩次的數據,但仍讓人膽戰心驚。

      不難發現,大宗工業品價格下挫的同時,消費者的心態也在逐漸崩潰,多個行業爆雷的教訓不該再次發生。如果社會長期通縮并帶來低欲望時代,那么人口的躺平和工業的虧損將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常態。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coat2014;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18911461190,QQ:251008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