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oamw"></pre>
  • <abbr id="coamw"></abbr>
    <abbr id="coamw"></abbr>
    <dl id="coamw"></dl>
    <rt id="coamw"><acronym id="coamw"></acronym></rt>
    2024-09-02 09:15:56 來源:|0

    崩潰!“鐵飯碗”不保!“大裁員”開始!

      近日,化工大省山東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省屬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引發熱議。文件明確,經省政府批準轉制為企業后,省屬事業單位要正式行文解除其與編制內工作人員的人事關系,并在規定期限內核銷相關人員的機構編制實名制信息。一時之間外界瘋傳,山東省屬事業單位“全部轉企”、山東10萬人告別“鐵飯碗”。

      當地很快辟謠稱這一估算屬于“誤讀”,因為山東“事轉企”的改革早已啟動,這次只是更新文件,涉及范圍并非所有省屬事業單位,而主要是省級層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

    “鐵飯碗”被打破?山東、河南、黑龍江等地集體出手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多次提出縮減公務人員編制的相關要求,政府機構這兩年也在逐漸完成改革重組工作。此前,中國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也傳出消息,省直事業機構按不低于50%精簡,編制精簡不低于30%,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直接撤銷。最終結果是,連廳級領導職數都精簡了9.3%,處級領導職數直接砍掉了25.5%。

      除了河南之外,另外幾個全國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全域試點也陸續曝出動作。黑龍江早已完成改革,精簡事業單位2735個,收回事業編制8.3萬余名。內蒙古完成自治區247個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區本級精簡收回3000余名事業編制。山西事業單位編制從6.7萬名減至2.7萬名,精簡4萬,有900多家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三中全會《決定》文件中,明確提出: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這意味著,在去年提出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精簡5%的基礎上,機構優化也延伸到了縣一級。

    裁員75%、降薪50%!多個行業加速優化“降本”

      “鐵飯碗”的危機,讓不少想要“上岸”的人感到憂心忡忡,但實際上,沒能上岸的人,面臨的是更加嚴峻的態勢。汽車、房地產、醫藥、化工等多個行業宣布優化結構、人員調整,斷臂保命。

    汽車:降薪50%,裁員超萬人

      國內豪華汽車品牌經銷商和諧汽車被曝全員降薪,據網傳《一封信》顯示,和諧汽車決定在2024年8月-12月期間采取總部及下屬子公司全員降薪的應急措施。其中,董事長和副董事長降薪50%。和諧汽車回應稱,“全員降薪是我們主動適應市場大環境的階段性舉措。”

      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削減2300名員工工時薪資,自去年年底博世工程公司將員工周工時從40小時減少至37小時。預計到2025年初,周工時將進一步縮減至36小時。2023年底,博世宣布在德國兩家變速器工廠裁員至少1500人。2024年初,集團進一步計劃在軟件和電子部門裁員約1200人。

      采埃孚將分兩批裁員1.1萬人—1.4萬人,且是在2028年底前,較原計劃有所提前。

      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計劃裁員7150人,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3.6%,要求在2025年底之前完成。

      佛瑞亞集團未來五年內將在歐洲削減最多1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包括子公司海拉的裁員。

      理想汽車整體優化比例超過18%,預計涉及員工人數超過5600人。

      小鵬汽車的員工總數從2022年的15829人減少到了13550人,裁員人數達到了2279人。

      汽車制造商Stellantis將在美國密歇根州的Warren裝配廠裁員2450人。

    金融:銀行、證券業多家企業裁員超千人

      中金公司一則網傳消息“中金公司多人陸續收到降職級降薪資的郵件,如不簽字接受,將根據公司統一安排推進后續工作”引起市場關注。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確有此事,上述知情人士稱。上半年中金公司已減員264人,大陸地區及海外均有涉及。

      據公開數據,南京銀行在2024年上半年員工總數為16260人,比2023年末的16342人減少了82人;平安銀行的員工人數則從43119人降至40830人,減員幅度達到2289人;浦發銀行的員工總數從63582人降至61892人,減員1690人;而滬農商行的員工總數也減少了55人,從11295人降至11240人。綜合以上數據,這四家銀行在2024年上半年累計減員人數達到4116人。

      截至6月30日,券業共有34.01萬從業者,相比今年年初減少10371人,降幅為3.39%。證券行業年內減員主要是集中在一般證券業務人員、證券經紀人,二者年內分別減少6809人、4869人。此外,投資主辦人、證券經紀業務營銷人員也有小幅減員,分別減少142人、32人。

      有98家券商從業人員呈凈流出態勢,占比超八成。其中,中信證券凈流出816人位居榜首,此外國信證券(739人)、廣發證券(558人)、興業證券(441人)、長江證券(402人)凈流出人數居前。在減員占比方面,第一創業(-10.10%)、德邦證券(-10.36%)、瑞信證券(中國)(-11.20%)、方正承銷保薦(-11.46%)、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11.94%)、聯儲證券(-14.43%)減員均超10%排在前列。

    建筑設計:月薪0元,停工裁員

      房地產行業,2023年101家上市房企的總員工人數同比減少了4.78萬。受此影響,建筑企業上市公司2023年的員工數量大比例縮減,10家上市公司員工數量同比平均減少8.02%。網傳的中建某局某公司降指標分解文件也透露出,各系統淘汰比例為11%-12%,2023年考核淘汰人數為128人。

      設計院也迎來的“寒冬”行情,廣西某設計院全員降薪30%,降薪后工資不足3K的,按3K發放;北京某施工單位降薪幅度在10%-15%;浙江某國企設計院月發0元;深圳某設計院武漢分院,停工6個月。

    科技公司:多家外資企業裁員超萬人

      IBM中國對媒體正式確認,IBM將徹底關閉中國研發部門,包括IBM中國開發中心、IBM中國系統中心,主要負責研發和測試,涉及員工超過1000人,將對被裁員工提供 N+3 賠償。

      戴爾曾宣布在2023財年(2023年2月-2024年1月)裁減了13000名員工,約占10%。2024年8月再度加碼10%,約裁掉1.25萬人,目標是將員工總數從12萬降至不到10萬。

      馬斯克發布特斯拉內部郵件,宣布全球裁員10%以上。

      谷歌再次從其云計算部門解雇了近200名員工,涉及銷售、運營、工程、咨詢及市場準入策略等多個職位。

      微軟裁員包括Azure云和混合現實單元在內的各部門的1000多名員工。

      TikTok在全球裁員1000多名員工,影響運營和營銷團隊。

    化工:關廠、合并、裁撤員工數千人

      拜耳更新了其正在進行的裁員計劃,稱其在2024年上半年裁員超過3000人,主要是管理職位。

      漢高已將旗下的洗滌劑和清潔劑業務與表現不佳的化妝品部門合并為一個新的業務部門,并計劃關閉一些生產基地并進一步裁員。

      巴斯夫宣布由于被當地法院取消了臨時許可,集團不得不就位于芬蘭哈賈瓦爾塔的電池材料工廠進行無限期裁員,該工廠的所有員工均可能受到影響。

      贏創公布了裁員規模,在全球約33,000個崗位中,將削減多達2,000個崗位,其中約1,500個在德國,董事會以下的管理層級將被減少。

      朗盛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870人,將在德國地區裁員460人。

      陶氏宣布,將在全球裁員約2000人。

      3M公司宣布裁員,將在全球范圍內裁減約6000個職位。

      科思創宣布,計劃將銷售管理職能收回總部,可能會裁掉位于瑞士弗萊堡的辦事處。

      英威達宣布,決定停止德克薩斯州奧蘭治的工廠生產。該生產基地目前有300個崗位,到2024年底,其中約240個將被裁撤。

    醫藥:大型跨國企業爭保利潤,裁員高達75%

      截至7月末,今年已有113家醫藥企業宣布了人員裁撤或工廠、管線關閉計劃,其中既包括各國中小型Biotech,也包括輝瑞、拜耳、武田等大型跨國藥企。

      日本制藥企業武田計劃關閉其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研發中心,同時在美裁員1000人。

      輝瑞因業績下降開始削減成本,在其新澤西工廠、愛爾蘭工廠等進行數輪裁員。

      美國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琺博進宣布其美國團隊裁員75%,同時停止對其主要候選藥物的投資。

      賽默飛世爾在亞拉巴馬州裁員97人。此前,賽默飛世爾已進行過多輪裁員。

      強生旗下骨科公司則決定關閉位于科羅拉多州的工廠,并裁去廠內所有員工。

      默克在7月實施了一項裁員計劃,其早期研究部門的員工人數將減少75至80人。

      Cue Biopharma宣布,將裁掉四分之一的員工,同時優先考慮臨床前自身免疫產品組合,而不是臨床階段的腫瘤藥物。

      2024年的這場全球性“裁員潮”,延續了前幾年的態勢,而且力度和速度都大有上升之勢。不論體制內外,國營、央企還是私營企業,都仿佛置身于一場前所未有的洗牌與淘汰賽之中。盡管眾多領域都采取了裁員降薪這一降本之道,但更為重要的還是看好政策導向,對成本結構重新審視,盡快調整來適應大環境,而非簡單的拿“員工”開刀。即便是在AI時代,人才的培養和研發的投入,也是推動企業前行必備的因素。簡單粗暴的行為,能夠短期內止痛,卻難以長久的自救。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coat2014;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18911461190,QQ:2510083472